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21:56:50
【推荐】说课稿集锦10篇

【推荐】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

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 。 《秋夜将晓出

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农民很悲伤…… )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 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 )、( )、( )。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 是呀, 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 )情怀 ——板书:爱 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

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 课外延伸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 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本意是在喻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精讲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

2、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揭示的深刻道理。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此处隐藏12186个字……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强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下一环节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学习做铺垫。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疑探究巧引导,小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导揭密

激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点后,我饶有趣味地讲述:美国间谍发现这一大型不明建筑物,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看这个笑话,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客家民居的兴趣,那么,设疑。这样奇特、罕见的民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那样的房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接着给学生提供客家民居图文和音频资料,学生看完后,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甚至是大胆的猜测后,我不给予任何评价和补充,而是继续播放音频,揭晓谜底,(课件出示)原来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治安环境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句,你知道吗?20xx年7 月 ,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产生需要发自内心,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知识的内部,产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师拿语言贴个标签,强加给学生。如本例,先是让学生对客家民居产生兴趣,然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内部,感慨、感叹的时候,情感目标就自然地、悄然的达成了。

2、傣家竹楼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楼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说一说。先是几位去过云南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说一说“云南印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旧知,说完还留下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课堂上的小高潮:(课件)

1、竹楼就像踩着高跷,为什么下面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而上面用来住人?请大家结合当地的气候想想。

2、竹楼为什么要用竹子而不用别的材料建造?它有什么优点呢?

接下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傣家竹楼(课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联系生活,算一算。接下来,我以学校边上的凯通国际楼盘为例,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1、一个4平米厨房简单装修的材料费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简单装修的材料费,又是多少呢?

3、这只是装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还得需要多少吨钢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几乎不需要成本。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推荐】说课稿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