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画杨桃》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课文了,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教过、听过此刻的教学,有画画助读的,有合作探究的……但每一次似乎都留下这样一个同样的印象——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上周五,有幸聆听了单志明老师的课堂教学,使我又一次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产生了新的思考。
悉心解读文本:
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我们稍不小心,很容易将之异化为品德课。单老师凭借自己超强的言语敏感度和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以全新的视角提炼阅读主话题:理解“实事求是”。老师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通过对“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和“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但作为特殊的读者,我们不能只负责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感动,还要为学生搭好梯子,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对话,无法真正拥有生命的灵性和动感。
精心把握细节:
细细品读单老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细微处着手,让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标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仔细品,认真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明白事理“实事求是”。如引导学生理解“实事求是”的作画态度时,老师紧紧地抓住“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一句子展开,如“自己读读这句话,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谈谈自己的感想。”、“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联系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语重心长地)说:——”;再如探究“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过程时,老师紧紧扣住句中的标点符号,通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让学生体会同学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
从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细节的精心把握,通过层层设计,诱其深入感悟。细节不仅仅只决定精彩,细节更决定成功!
匠心设计课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就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感知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只有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观照单老师的这堂课,感觉整体设计精致有余,大气不足。课堂上老师走得很急,留给学生的思维、学习空间过于狭窄,对于文本中如何实现言和理的统一有待深入思考。
对于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由于学生的阅历、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深奥的道理做强行灌输,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感悟文本,使他们在对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获得其中蕴涵的道理,从而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画杨桃》一课故事性很强,而且学生的态度变化尤为明显,在整体构架上,是否可以围绕“笑”展开,通过指导讲故事,以达到悟理的目的。
总之,非常感谢单老师为我们献上这样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去聆听课堂上生命的节奏和快感,努力寻找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的金钥匙。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板块名山奇景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话来概括黄山松的特点。
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学习本文构段方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并恰当运用修辞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练习仿写。
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描写黄山松特点的句子,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非常清晰, ……此处隐藏10402个字……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静物(苹果、罐子、盘子),引导学生体验静物摆放组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绘画作品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由此引出课题——《色彩静物画》
环节二:作品赏析,感知色彩
(一)色彩三要素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合作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纯度和明度。与本堂课程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对比赏析做铺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对比色
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色彩知识,我展示了作品《鸡冠花》与照片中的鸡冠花,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并提问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相比较有怎样的不同?学生回答,我结合图片讲述真实鸡冠花的花朵和叶子与油画作品中的鸡冠花区别在于:画家笔下的鸡冠花叶子和花朵的表现更加的概括,用色较为大胆,叶子和花的颜色对比较为强烈,使得作品更加的富于魅力。而画中运用了红绿两种不同的色相,对比关系强烈。在纯度方面运用暖绿色的叶子和背景,衬托出红花的艳丽繁茂。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画面色彩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对比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
(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
而后,我将会继续展示教材中的作品《金鱼》、《静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两幅作品在用色上有怎样的区别?具有哪些特点?与真实场景相同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发现,马蒂斯的作品《金鱼》属于强调色相对比的静物作品,没有众多的蔬果、器皿和衬布,各色花草围绕着游动的小鱼,生机勃勃。桌面下的重色不但使主体更加突出,也起到统一整体的协调的作用。《静物》这幅画强调属于强调明度对比的作品,墙壁和衬布以柔美的灰调子衬托梨子的鲜艳,梨子周围有较粗重的轮廓线,下方有浓重的阴影,突出了梨子鲜明的色彩;亮度很高的白色瓷器使画面产生很强的节奏感。与我们真实的场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和理念,进一步理解色相对比与明度对比,为实践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
1、《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色彩静物画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并进行演示,
①起稿:画出静物构图、基本造型,并用色彩概括出素描关系
②定色调:根据静物组合确定画面的整体色调。从暗部色彩入手,概括并且整体地画出大的色彩关系
③调整色彩关系:将亮部颜色跟上来,铺完整个画面,使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完整地展现出来。
④深入刻画:对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作品更加完整。为学生独立创作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2、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生用水粉完成静物写生。(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环节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作品完成后我会通过自愿分享、互相展示、多角度评价的方法进行展评,开拓绘画思路和巩固绘制色彩静物画的方法。
2、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色彩静物画的写生法加以回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3、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引导学生课后要多多的关注生活中的色彩,学会用色彩美化生活。
八、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我教授这节课的过程。
一、说教材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将越来越来多。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人们密切的关系。
2>感悟、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3>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作用,体会起奇妙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选择了目标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用运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重在通过对语文文字的接触、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淀语言。如何在说明性文体课上上出语文味,是一大难点。但本设计应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第一特性。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以读代讲,以合作探究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互联网的奇妙。通过课前预习、读、疑、想、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到课文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表达。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开火车读)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上节课学了生字词,读了课文,这节我们做什么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出示课题齐读
4)精读课文感受奇妙
A、点击学习要求,按要求先自学,后小组合作学。(认真读每一句话从中能看出什么奇妙之处?可在句子边写简单的批注,如:大、快、多等)意在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
B、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依次出示板书三个特点;大、快、多,学生很快找出相关句段。课件出示这些段落,通过读、想、议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互联网的奇妙,同时了解了互联网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拓展延伸
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往购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除此之外,能不能说说你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写文章,通缉犯罪分子,捐款,看病等)意在丰富知识。
5)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我总结说: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几方面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但这只是网络知识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探索。
6)课外作业巧布置,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这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
四、说这节课的得失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1、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没能很好利用网络,让学生亲自感受作用之大、之奇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点明沉溺网络的危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