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21:58:33
【必备】说课稿集合5篇

【必备】说课稿集合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8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对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4.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能仿写。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3小节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图片:

1.今天,许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课,欢迎吗?准备怎样欢迎呢?我相信肯定能和同学们合作好,大家有信心吗?(广玉兰)

2.我这里有些词语朋友,看看你们还记得吗?(生读)

3.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呢?(广玉兰),想见一见关玉兰吗?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广玉兰(课件播放图片)你能形容

一下广玉兰吗? (洁白、纯净)

二、赏花形

1.广玉兰的幽香纯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读课文。(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2.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字里行间哪些语句表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读悟读)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指导读好密集油亮、终年不败、始终等词语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师:秋冬时节,桃树、杏树、梨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秋冬时节,枫树、杨树、梧桐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 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数世同堂的意思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分家;生生不息:不断的生长繁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玉兰一代一代的繁衍,生命力旺盛啊。

3.同学们真不简单,(课件映示: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把一株广玉兰比作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大家族,那肯定人不少了,这个家族里有哪些不同的人或者说形态不同的花呢,默读课文第三小节,边读边用笔画下。

(这个家族成员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有的正盛开着,还有的花瓣已凋谢 )(板书:含羞待放 刚刚绽放 正盛开着 已经凋谢)

4.含羞待放的是哪几句?请读一下。有的刚刚绽放是哪几句?读一下盛开着的呢?凋谢的呢?学生读

5.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放声来读一读,待会儿交流(生读) (学生先找再读然后说理由)

(点拨:A抓住含羞待放,将其与含苞待放做比较,点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广玉兰说成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是啊,多么可爱啊,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

B刚刚绽放的广玉兰,抓住“迫不及待”。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用得太好了,那就是——“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来不及等待,是什么让蜜蜂来不及等待——花香,现在我们就闻着这花香,一起来读一读

C盛开着的广玉兰,抓住婴儿。你见过婴儿的笑脸吗?——嫩嫩的,很柔嫩,很光滑。看到这样的笑脸你会怎样? ——我会忍不住去摸一摸 。师: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觉读一读这段文字。

D凋谢的广玉兰,抓住“花蕊一直挺立枝头。”师:花蕊上挺立长出了圆茎,圆茎上有什么?——孕育新生命的种子。那种子的使命是什么?——生命的延续。是啊,同学们,喜欢盛开的花不稀奇,我想喜欢凋谢的花只有作者陈荒煤和我们了你看,就这么一个凋谢的花当中,你仿佛看到了,就像一个大家族中的谁呀?——像老人,虽然把

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别人,他生命的价值却得到了别人的—— 别人的崇敬 。师:是的虽然凋谢了,却用这样的方式把生命继续延续下去也许它今天凋谢了,明天又有一朵花盛开了;也许今年它凋谢了,明年它又有一朵花盛开了就这样,广玉兰花年复一年地开着这就叫—— 生生不息 。)

6.我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数世同堂”是个怎样的大家族啊?——一个家庭和和睦睦的,是一种幸福家庭的象征。同学们,多繁荣的一个大家族啊,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就看见了这 个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含羞待放的是—— 可爱的婴儿 ,刚刚绽放的是——小姑娘 ,盛开着的——就像这个家族中的中年人,像爸爸、妈妈 ,凋谢的又像谁呢? 就像这个家族里的老人 。

7.这样多花的形态,这么和谐的大家族是让人羡慕的,让我们来美美的读吧(指明读得好的示范)

8.这里有四幅图描绘了广玉兰的四种不同的形态,你能说说分别是哪四种形态吗?(指名回答),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并把课文中描绘它的句子背下来吗?(试背,会的就举手)(指名背诵时提醒:这么短的时间内,会背真了不起,如果再带着感情背那就太让老师敬佩了)

三、美仿写

1.大家背的真好,让我们仿佛看到到了不同形态的花,感受到了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感受到作者对广玉兰的那份喜爱,那份

赞美之情。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广玉兰花的喜爱,真不简单啊!给我们自己鼓一次掌吧,把掌声送给自己!不过老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出示片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指导怎样写作。A、总分总的写法,看看开头,再看看结尾。B、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我相信,如果我们在习作时也能用上修辞手法的话,我们写的这一段话也会很精彩的

C、按一定的顺序来写。顺序能不能对调呢?)(板书:总分总 比喻、拟人 顺序)

师:对!你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学是为了用“光学不用等于零”,上课前老师布置,请你们观赏一种花,你们观察了吗?(真好)能模仿第3自然段写一写吗?让我们拿起笔。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用我们的笔去倾吐吧!

师行间巡视,交流,点评

2.学生写,交流,评析。

3.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广玉兰的花的各种形态,有含羞待放的花、有刚刚绽放的花、有盛开着的花、有凋谢了的花,我们感到了花的鲜嫩可爱、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同时还似乎闻到了花香,感悟了生命延续的美丽。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啊。这种幸福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此处隐藏5315个字……力值得我们学习。

2、作业布置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板书: 逃难人

7* 尊严 (哈默)

石油大王

说课稿 篇5

高三年级学生,因为人教版高三上课文中选入了贝克特的荒诞派作品《等待戈多》,那么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和比较。这是其一,其二将在最后说到。

这篇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语言上生涩难懂。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及情节设计呈现模糊性,不鲜明,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恰好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做多重理解,正所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三是思想意蕴上,呈现多重性,可以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基于以上对教学对象和教材特点的分析,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探讨《过客》中老翁、女孩、过客这三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以这个象征意义的探讨作为突破点,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总体设计思路,连接起文本的语言和思想意蕴。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

首先是问题导入,鲁迅的这篇短文名叫《过客》,那么文中除了标明为“过客”的过客之外,其他两位:老翁和女孩是不是过客呢?如果不是,他们都象征着什么?或者文中的这三个人物形象,你觉得各自象征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其中一种可能性。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鲁迅所写到的三位人物,其实都是他们各自生活形式中的“过客”,老翁和女孩也都只是过客而已。

女孩是她童年的过客,她不可能久留。正因为她处在童年时期,所以她看问题都附上了这个年龄的特点,比如纯真、善良,(她给过客递水喝,她递给过客一片布);她容易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当老翁说前面,是坟的时候,她说,不,不,不,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这些野百合,野蔷薇,就好像《药》里面夏瑜坟上的花圈,代表着女孩心中的希望。但是她最终将告别童年,步入成年,这也意味着女孩最终将挥别童真,去拥抱现实,所以童真阶段的她,只是一个过客。

而老翁则是已经从理想化的阶段转化为拥抱现实的一个典型。老翁首先告知了过客前方是坟这一重大发现。第二,老翁也曾经听到过那前面的“声音”。原文说: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我知道,你知道?你知道那声音么?是的。他似乎曾经也叫过我。文中很重要的两个意象:视觉意象“坟”和听觉意象“声音”,老翁可能都曾积极地探索过,所以老翁曾经也是位过客,只不过在过客接下来进一步的追问后我们发现老翁已经完全消极颓唐了,请看:走完那坟地之后呢?走完之后?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不仅如此,老翁还劝过客放弃自我。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而对于声音的态度也同样如此,老翁选择了“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记不清楚了。”这说明,老翁也青春过,奋斗过,醒悟过。但是,那些阶段,他很快就路过了,到了他的现阶段。正因为这样,鲁迅在这里给予了批判,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就是有许许多多像老翁这样的人,他们也曾追寻,但正是一个个老翁的劝诫,一个个像他这样的过客停止了步伐,变成了新一代的老翁。有过念头,有过想法,却始终都不能实现什么。人人都像老翁一样,是自己人生理想的背叛者,是自己人生终点站的过客。因为,错过了这一个声音,就再也没有真正的终点了,他就此停了下来。这就印证了著名作家柳青说过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如此,没有终点的人生,人人都路过了自己的理想,人人都成了成千上万个的“过客”。

最后谈下过客。过客这一辈子都在赶路,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就揭示了人类的一个人生困惑。人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原乡,跟《等待戈多》不同的是,过客这辈子不在等待,而是以一种完全相反的姿态,他一直在追寻,但追寻的意义和目的显得非常得虚无。

那么,这种虚无感,就增加了他思想上的不确定性和行动上的彷徨犹豫。过客是很不安的,他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更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最终能将他带到哪里。虽然过客最终都拒绝了老翁的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次反应中他都有个先沉思后吃惊最后拒绝的过程,这也是鲁迅自身生命历程的一次挣扎,它说明作者对老翁的劝说和人生态度有某种程度的认同甚至是尝试过,比如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明确谈过自己有过数年之久的沉沦期。文中通过对老翁的否定,生命实现了一次升华。但是还没完,文中女孩的布施对于过客也是一种考验。女孩出于爱护之心递给了过客一块裹伤的布,那么,对于这样的女孩的同情和布施,过客的表现如何呢?过客先是接收了布施,对于一个伤痕累累而且一个孤独至今的人来说,“这真是极少有的好意”,但是过客转念之间又拒绝接受布施,不过这样一个先接收后拒绝的过程再次露出了他挣扎辩驳的痕迹。鲁迅也曾说过:“这种反抗,很容易消融在感激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女孩的一片破布便几乎不能前行”,好在,过客拒绝了,以近乎超人式的个人的英雄行为来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作者通过运用拒绝各种潜在的诱惑这么一个手法来精心设计这一强者的形象。过客是从强者的位置上来做拒绝的决定,只不过他深知生活的绝望,已经不再怀有乐观的想法,深知内心还有点犹豫,但依然默默地步步前行,这就多了不少的沧桑感和沉重感。这也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主题。

以上只是其中一种预设,肯定有人要问,如何达到这样的预设,这 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老师是学生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他们探索的道路上给他们几个支架,比如引导他们:女孩的布施对过客来说意味着什么,文中“花园”“坟墓”的意象是什么?等等。当然,除了这一预设,可能的预设还包括:老翁、女孩、过客是人生的三个阶段;过客、女孩、老翁是鲁迅灵魂深处的三个自我;等等。

在这个环节,小组讨论后,我会让学生或形成书面材料,或用简洁的语言当堂表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说下为什么这样设计: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讲授这篇《过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享受到想象的快乐,并领悟到鲁迅精神的实质。高三年以前学过的鲁迅的课文并不少,比如《药》《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接触,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鲁迅形象”,通过对《过客》的阅读和探讨,可以让他们与自己心中的那个“鲁迅” 对话,或者是验证,或者是辩驳,或者是重新建构,这种对话的过程,本质上是完善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

《【必备】说课稿集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