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22:00:05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蜀道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蜀道难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个专题为诗词专题。流芳百世的名篇,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而《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则是中国诗坛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层次。浪荡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进他的诗里。在这幅描绘蜀国风光的泼墨大写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峥嵘,写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结合《蜀道难》的文本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感受本诗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四、说学习方法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学习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雄浑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读文入境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 ……此处隐藏27994个字……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②艺术鉴赏

个性解读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问: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一人评一句。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诗风。

自由鉴赏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由奔放,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历史沉重感,一咏三叹,主旨突出,内容变换跳跃,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笔力千钧,先声夺人,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细节感人,照应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结合,点面结合,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逐层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环境到人事环境……

总结:浪漫主义诗人艺术风格:想象、夸张、感情强烈

在探讨完之后,配上音乐,带着对李白的理解和此诗主旨的探讨进行美读,美读的基本原则就是有情感地去读,让李白的诗歌能够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也让自己的情感在李白的诗歌中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朗诵这一块作指导,以便让他们朝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四)背诵诗歌

(五)阅读延伸:去年去了一次剑门关,写了一篇文章《天下奇险第一关》,和学生一起分享。另外,研究李白,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和代表诗歌。

(六)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初读:文字、句意

意读:诗意、鉴赏方法

美读:主旨、艺术技巧、情感

(七)教学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让学生自己去动,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管是他的固有思维,还是独特的思维,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同学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更加全面,也慢慢地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三分诗,七分读。如果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那么诗歌的境界就会完全显露出来。所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把读作为教学的主线,不仅让学生敞开心胸,而且从读中体味到诗歌的美丽。但在如何分层次地诵读这一方面还应该再深入一些,或许学生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蜀道难说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蜀道难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