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人手1份。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
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
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
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 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
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说完就飞远了。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
2、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 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 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
(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
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 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说课稿 篇2
一. 关于本课在教才中的地位: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所学命令的具体应用,是学生运用基本命令进行编程,是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一次体验。学生已经学习了前进,后退,左右转,重复等基本命令。学习了SETPC改变海龟颜色的命令,而如何将这些命令进行组合进而实现编程,是本课的重心,因此本课是一节在基本命令掌握础上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编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课。地位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学好今后的LOGO语言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二. 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本课的关系。
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已经学习了LOGI语言的基本命令,能够用基本命令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而对于LOGO语言编程来说技巧的运用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一些组合图形和一些技巧的运用十分薄弱而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就学生的情况来说:
一方面本课应加强基本命令的强化和巩固;另一方面:本课的重心是运用,消化后的旧知进行,创新的工作是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慢慢来。
三. 关于课程设计:
针对以上的分析在课程设计上作了以下安排:
1. 在本课中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学生理解程序的循环结构和顺序结构。
(2) 学生的编制程序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
(1) 训练程序的编程。
(2) 学会基本的编程。
教学歩骤是(分3课时):
(1)第1课时:机器人走正方形
(2)第2课时:让巡逻兵表演一下(1-6)
(3)第3课时:让巡逻兵表演一下(7-9);
想一想:顺序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
课后小结。
2.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动画的具体制作方法。
教 学 难 点 是:学生对动画生成的理解。
运用CAI课件能够将整个动画的演示效果。以慢镜头的方式播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理解配合命令的讲解便于学生学会制作方法。
3. 发辉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消化知识,发辉他们的创造力,制造出自己的动画效果。
四. 得失分析:
得:重难点把握恰当课前处理充分;CAI构思准确,效果较好。
失:课前铺垫不够充分,学生动手不够灵活,有的学生的动画效果有些没有完成,影响了学生练习的效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
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