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一、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有各地的民风民俗。重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的春节,我们海南省各市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因此我做了本次调查。
调查目的:
(1)促进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了解海南各市县的海南春节民风民俗,促进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资料收集及整理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观察能力。
调查人:吴秉键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方式: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与长辈了解
二、活动准备
(1)调查准备
我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做好收集关于定安县、陵水县及省会海口市的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2)询问长辈
通过与长辈的交谈了解各地的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并做好资料收集。
(3)总结调查
分析、归纳已收集的海南各地春节的民风民俗资料,整理编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一)、定安——红糖年糕、菜包饭、走年
在历史悠久的定安,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定安的春节的民风民俗与海南的其他市县有特别的地方。
(1)定安红糖年糕年年高
做“筐粑”是定安人过年最重要的工作。据了解,定安的“筐粑”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海南部分市县做年糕大多采用蒸的方法,而定安做“筐粑”是把糯米蒸熟成饭,再把糯米饭捶打,然后揉成圆形的团,并放到煮沸的红糖生姜糖浆中慢慢煎煮,不断用木棍搅制而成的。把做好的“筐粑”要放置到圆形器皿中放置冷却备用,等到大年初三再切片油煎食用。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2)吃菜包饭
在大年初三,除了吃煎年糕外,定安县定城镇地区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菜包饭。菜包饭是把肉、菜、饭混在一起,用菜叶包着,手捧着吃的一种美食。制作菜包饭是比较费时间的,需要准备三大件:煮干饭、多种多样的菜类、瘦肉、鸡肉或腊肠。正是由于费时,过程复杂,所以在平时人们很少吃菜包饭,只有在像春节这样重要的节假日才会制作菜包饭。
由于菜包饭里的“内容”多,吃菜包饭就像捧着满载金银珠宝的聚宝盆。在春节这个迎新辞旧的节日里更是寄意全家新的一年“群策群力,赚得盆满钵满”。
(3)“走年”
年三十一早,定安人便开始“走年”。这个“走”字,指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女子孙从外地回到老宅,全家团聚。走年,是让平时疏于联系的人们再凝聚一起,亲情友情更浓,让独具魅力的春节更加温情,让幸福的好日子更加红红火火,然后期待来年再相逢……
(二)、陵水——"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1)“搬年货”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谈起过年,我常听妈妈说:“最期待的,便是大年初一妈妈亲手做的斋菜。”
妈妈说,“搬年货”是陵水当地人的说法,指的是大年初一吃斋菜。陵水的斋菜一般包括腐竹、茄子、粉丝、大薯等固定的食材,各家根据情况都会加入其它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食材有着不同寓意,如茄子寄意进步、粉丝寄意长寿等。吃了斋菜,寄意新的一年将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拿槟榔拜年
陵水人爱吃槟榔,大家都知道。日常里陵水人就有吃槟榔的习惯,陵水自古就有“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因此春节这个重要节日自然更是少不了槟榔。在年前,陵水的家家户户都会多多准备好这“槟榔礼”。春节期间,晚辈见到每一位长辈,都要拿出一份槟榔,嘴里一边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之类祝福问好的话语,同时一边双手捧着递上。长辈接过槟榔,接受晚辈的祝福。在陵水,槟榔有“礼”的寄意,是节日必不可少的。
(三)、海口——换花节
换花节
采屋、围炉、吃斋菜等则是省会城市海口传统的春节民风民俗。而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春节风俗也走进当地百姓中,越来越来被新时代收受。
在网络的相关知识及爸爸、妈妈的讲述里,每年的正月十五,海口府城地区都会进行“换花节”。每当“换花节”府城都会人山人海,人们脸上都带着自信的微笑。
据相关资料介绍海口的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换香”是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因社会的进步、活动期间的安全及环保等因素,现在民间已把“香”改为“花”。“换香”到“换花”,一件“物”、一个“字”的改变,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学习传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如今,“换花节”已渐变为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渐成为新海南新海口一个品牌故事。
四、收获和体会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我对海南各地的春节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行本次调查活动,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海南各地的春节习俗。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今年的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无没开展,但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信经过我们的代代传承,我们海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愿海南的明天会更好!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2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9日
调查人:
刘恋
调查方式:
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
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关东糖
……此处隐藏14530个字……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区的过年风俗习惯,我对长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进行了问卷试调查,调查如下:
1.北京的过年习俗
问:舅舅,请问北京人过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答:北京人过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都做好。
问:那北京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答:按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他们会熬一种腊八粥,还会泡腊八蒜。从腊八起铺子上就会摆上年货。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就过除夕了,别提还真热闹。
2.四川的过年习俗
问:叔叔,你长期在四川工作应该对四川的过年风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饭。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正月要给祖先上坟。
问:叔叔,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吃饭吗?
答:我听说是因为“饭”和“犯”同音,为了避违。
总结分析:这两个地方跟温州有着不一样的过年习俗,有些习俗还非常特别,这样的习俗想必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过年习俗表现出来,我把不同的地区的过年习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区
过年特别习俗
四川
吃香肠·腊肉,正月给祖先上坟
北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逛庙会
上海
送灶君菩萨上天,选则一晚谢年·谢神,送穷
江苏
“打神鼓”,“掘元宝”,喝“元宝茶”
陕北
五月十五要“转灯”·“打花”
温州
晒酱油鸡、酱油肉,放开门炮、关门炮,炊松糕
总结分析: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春节风俗习惯,给各个地区的人带来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国家。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5【调查人员】:
xxx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调查地点】:
xxx凤翔镇
【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
【调查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
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
【前言】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九清晨上坟祭祖,去上坟的都是家里的长者和小孩,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愿,祭祖一般没有女性这是古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除夕即大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吃、喝、玩、乐的日子,张贴春联和福字,xxx农村有个风俗,如果这一年家里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贴春联的,去世三年才可以张贴红色春联。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菜肴中必须有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守岁,在十二点时吃饺子,燃放最长的鞭炮,接财神。春晚成了全国家家户户的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谈笑风生,守岁过节。大年初一,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饺子,吃过早餐开始走访拜年,这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可以收到压岁钱。大年初一有个禁忌就是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兴旺发达,财源滚滚。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着大人小孩会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正月十五,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有观灯吃元宵的习俗,所以我们都叫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禁忌剪头发,据说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什么好处,记得小时候妈妈就不让我剪头发,现在我长大了,社会也进步了也就没有这样的做法啦。我还听说在xxx地区正月里做媒也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意思。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里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到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
在家乡的新年期间对天气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到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这些再简单不过的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人们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
【结论】
这次调查报告让我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系统地收集了xxx地区乡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的大量流失。







文档为doc格式